张济海|百家百品——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大联展

2025-11-14
来源:央视网

“百家”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体现了中国书画艺术界多元并存、百花齐放的生态。“百品”中,“品”既指作品的品类,也包含作品的品质、品味之意。“百品”说明展览中的书画作品在题材、形式、风格、技法等方面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此次联展,不仅是艺术的集中展示,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呈现。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展览,感受中国当代书画的魅力,领略艺术家们的精神世界。

张济海,字迅夫,号常愿、墨磨人、一溪云、曾经沧海、百石之人、和闲、朵云和三净堂主人等。1955年生于山东莘县,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级美术师 ,《中国书法大字典》学术顾问、央视中学生频道书法专家评委,是开宗立派的书法家。

张济海15岁因书画特长被特招入伍,开启40多年军旅和书画生涯,其坚毅性格与雷厉风行作风融入书法。他独创“爨八体”,将多种书体特色融为一体,被收入新版《中国书法大字典》而永载史册。代表作《厚德载物》等,在各大拍卖高价拍出,还被镌刻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著有《书法教程》《心灵轨迹》《书法有道》《书法兵法论》《爨八体自述100则》《能量书法论纲》《书谱十三讲》《蔡邕书论九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广艺舟双楫碑学思想对爨八体形成的影响》《书法大道365》《张济海书法作品集》等,是享誉中外的当代书坛一线书法大家。

爨体开新宗 笔墨铸军魂

——评当代书法大家张济海的艺术成就

文/怡然

在中国当代书法界,能真正做到“开宗立派”者寥寥无几,张济海先生无疑是其中的标杆性人物。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荣宝斋特邀书画家、西泠印社签约书画家,他以独创的“爨八体”填补了当代书法艺术的空白,用四十余年军旅生涯沉淀的风骨淬炼笔墨,以完整的书法理论体系支撑创作实践,更以载入史册的代表作确立了行业地位,成为业内认可与社会推崇双重加持、市场价值稳步攀升的书法大家。

张济海的核心艺术成就,在于其独创的“爨八体”书法。这一书体并非简单的书体叠加,而是他深耕碑学与帖学数十年,融合大爨、小爨、篆、隶、行、草、飞白和漆书八种书体精髓后的艺术结晶。他打破了传统碑帖分离的创作壁垒,将篆书的古朴庄重、隶书的雄浑宽博、行书的流畅自然、草书的灵动奔放与爨体的方劲奇崛完美融合,形成了“方劲古拙而不呆板,灵动多变而不浮滑”的独特风格。这种创新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建立在对传统书法的深刻理解之上——他遍临历代名碑名帖,从甲骨金文到秦汉石刻,从晋唐法帖到明清墨迹,积累了深厚的笔墨功底,再结合自身对书法美学的独到体悟,终成“爨八体”这一全新书体。该字体被新版《中国书法大字典》收录,不仅确立了其在书法史中的学术权威性,更填补了当代碑学与帖学融合的艺术空白,真正实现了“开宗立派”的艺术高度。

支撑“爨八体”走向成熟的,是张济海完整的书法理论体系与扎实的实践探索。在理论层面,他提出“书法三境说”——“技境求准,艺境求美,道境求神”,将书法创作从技法锤炼、艺术表达提升到精神传承的高度;又倡导“笔墨当随时代,传统当为今用”,主张书法艺术既要扎根传统沃土,又要契合当代审美需求。在实践中,他坚持“一日不练手生”的勤勉,四十余年临池不辍,将理论主张融入每一笔墨的运用中:其线条刚劲如铁,兼具军旅生涯的刚毅与传统笔墨的温润;结体奇正相生,既保留爨体的古拙之趣,又暗含现代构图的均衡之美;章法疏密有致,在整体气韵贯通中尽显细节的精妙处理。这种“理论+实践”的双重深耕,让“爨八体”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创新性,更具备艺术上的深度与厚度,成为可学、可传、可赏的成熟书体。

张济海的书法艺术,始终离不开其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滋养,尤其是四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为其笔墨注入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从青年入伍到军旅深耕,军人的坚毅、果敢、担当融入了他的艺术品格:其书法作品中,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凛然正气,笔画的顿挫转折恰似军人的刚正不阿,章法的开合布局暗含军营的严谨有序。军旅生活的历练让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书法探索中,面对碑帖融合的创作难题,他历时十余年潜心钻研,反复试验,最终攻克技术难关;而军营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让他的书法始终坚守“以文化人”的初心,作品多传递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正能量,兼具艺术价值与精神价值。这种“军旅风骨+文人情怀”的融合,让他的书法在当代书坛中独树一帜,既有阳刚之气,又不失文雅之韵。

作为大学教授与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济海不仅是书法创作的实践者,更是书法文化的传承者。在高校执教多年,他将自己的创作经验与理论体系倾囊相授,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功底与创新意识,提出“学书先学做人,立艺先立品德”的教育理念。他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传统书法的精髓,同时鼓励他们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探索,为书法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这种“教学相长”的经历,也让他的书法理论更加系统完善,创作视野更加开阔——在与青年学子的交流中,他捕捉当代审美趋势,不断丰富“爨八体”的表达形式,让这一创新书体始终保持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在当代书法界,能创作出“代表作”的艺术家屈指可数,而张济海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代表作与本人早已齐名,成为书法艺术的标志性符号。《厚德载物》被永久镌刻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居庸关,笔墨与山河共存,彰显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中国龙》亮相纽约时代广场,以书法艺术为载体,向世界展现中国精神;《觉照》被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这些代表作不仅在创作技法上达到巅峰,更在文化内涵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们既承载着传统书法的艺术基因,又传递着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多次亮相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盛会,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书法魅力的重要窗口。正如艺术界所言:“伟大的艺术家必然有伟大的代表作,而伟大的代表作也终将成就伟大的艺术家”,张济海的代表作,正是他艺术成就的最佳佐证。

张济海的艺术地位,早已获得业内与社会的双重认可。在业内,他斩获“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全球华人十大杰出艺术家”等诸多殊荣,2024年入选“红墙艺术家”,与近现代书画大师并列,这份荣誉代表着书画界的至高认可;作为西泠印社签约书画家、荣宝斋特邀书画家,他的艺术水准得到专业机构的高度肯定。在社会层面,他的作品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与收藏家的喜爱,不仅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更成为政企交流、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市场价值的稳步攀升,更从侧面印证了其艺术价值的含金量——作品在保利、翰海等顶级拍卖行屡创高价,《厚德载物》等代表作拍出数十万元,且价格呈持续上涨趋势,成为收藏界公认的“潜力股”。这种“业内认可+社会推崇+市场青睐”的三重加持,让张济海成为当代书法界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

纵观张济海的艺术生涯,他以“爨八体”开宗立派,用理论与实践构建艺术体系,以军旅风骨滋养笔墨精神,凭代表作确立行业地位,终获业内与社会的双重认可。在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他既是坚守传统的守护者,又是开拓创新的先行者;既是技艺精湛的创作者,又是传道授业的传承者。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书法艺术唯有扎根传统、融入时代、坚守初心,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如今,张济海依然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相信在未来,他将以更多优秀作品回馈社会,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而他的“爨八体”与艺术精神,也必将在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阅读9975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