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韵东方》国际艺术巡展,应时而生,旨在扬中华文化之风采,展东方艺术之韵味。中华大地,文脉相承,艺术之花,历久弥新。书法、绘画、雕塑、陶瓷……种种艺术形式,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民族风情,彰显着中华文化在艺术领域的非凡造诣。
艺海泛舟寻古韵,东方风华展新篇。我们诚邀全球艺术爱好者,共襄盛举,一同领略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让我们以艺术为媒,促进文化交流,让中华文化之光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让《艺韵东方》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纽带。
笔墨丹青绘盛世,中华文化耀五洲。中华文化博览| 《艺韵东方》国际艺术书画巡展,本期推荐:王星乐
王星乐,作为深耕艺术领域的资深大家,以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诠释,在当代艺术领域树立了一座独特的丰碑。他的艺术实践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展现出非凡的艺术智慧与人文情怀。
王星乐的作品巧妙融合古典美学与现代艺术,赋予深刻的思想性与文化厚度,每一幅作品都是对文化根脉的探寻与艺术边界的超越。其书画风格独树一帜,笔墨间流淌着浓郁的东方意蕴,既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深邃厚重,又赋予了现代审美的灵动与张力,堪称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典范。
王星乐的艺术成就,不仅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更为世界艺术舞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星乐,1953年1月生于长沙市,历任湖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北京石齐画院画家、湖南省诗书画艺术院副院长、香港职业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南潇湘民族书画院常务理事、云南拙然书画苑顾问、神州阳光书画院艺术顾问、湖南省美协会员、长沙市美协会员、云南春城书画院副院长、云南昆明华顺源茶文化空间终身特聘艺术顾问。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并获奖,被美国、意大利、德国、丹麦、新西兰、韩国、新加坡、日本、印度等30多个国外机构和友人收藏。
丹青照肝胆 山水见精神
——论王星乐画作中的人格境界与艺术风格
王海东
在中国当代画坛,王星乐先生是一位兼具传统功底与革新精神的践行者。他的画作不仅是笔墨与色彩的交响,更是其人格境界的外化:既有湖湘文化孕育的浩然正气,亦含游历世界后熔铸的多元视野;既深植传统文人画的精神根系,又在全球化语境中开辟出独特的艺术路径。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他数十年如一日耕耘的书画园地,会发现那些看似寻常的山水花鸟之间,藏着一位艺术家对时代、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叩问——他以笔墨为舟,在传统与现代的浪潮中锚定精神坐标;以助人为帆,在艺术共同体的海域里扬起温情的风帆。这种将人格修炼与艺术创作合而为一的实践,恰为当代艺术界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研究样本。
一、湖湘文脉的精神底色:从“浩然正气”到笔墨风骨
王星乐先生1953年生于长沙,这片浸润着楚文化浪漫基因与湖湘学派经世精神的土地,为他的艺术人格埋下了最初的伏笔。湖湘文人自古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传统,这种基因在王星乐身上体现为一种刚正不阿的品格与对艺术纯粹性的坚守。他历任湖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等职,却始终保持着对商业浪潮的清醒距离,正如他笔下的山水,从无媚俗之态,唯有雄浑正大之气。
这种精神底色首先映现在他的笔墨语言中。师从石齐、齐辛民、齐良迟等大家,使他深悟传统绘画的笔墨三昧:石齐“三象合一”的创作理念教会他打破物象束缚,齐辛民大写意的泼辣洒脱赋予他用笔的胆识,齐良迟对文人画笔墨程式的精研则让他筑牢传统根基。但他并未止步于传承,而是将湖湘文化中的“蛮劲”融入笔墨,形成刚柔相济的独特风骨。观其山水,皴法多用斧劈与披麻的结合,既见北派山水的刚劲棱角,又含南派水墨的温润氤氲,恰如湖湘大地的山川地貌——既有张家界的奇绝险峻,亦有洞庭湖的烟波浩渺。这种笔墨张力,正是其人格中刚正与仁厚的艺术转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正气”的诠释并未流于概念化,而是融入具体的创作实践。在人物画中,他尤爱描绘历史先贤与普通劳动者:屈原的忧国忧民、陶渊明的淡泊悠然、渔民的质朴坚韧,皆在他的笔下获得新的生命。这些形象不求形似而重神似,通过线条的顿挫、色彩的烘托,传递出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正如他本人乐于助人、提携后学的品格,画作中始终洋溢着对真善美的礼赞,对生命尊严的尊重。这种将个人修养与艺术担当相统一的创作观,在当代画坛尤显珍贵。
二、自然与心源:在山水游历中构建自己的艺术观
“足迹踏遍祖国名山大川,以自然为师”,这句看似寻常的自述,实则概括了王星乐艺术成长的重要路径。从湘西的吊脚楼到黄山的云海,从漓江的喀斯特到敦煌的壁画,他的写生本上记录着无数自然奇观,却又不止于对景描摹。正如宋代画家郭熙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在自然中寻找的是与内心共鸣的精神符号,是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的艺术密码。
在赴美、法、德、日、韩等三十余国的交流中,这种“师法自然”的观念获得了跨文化的维度。西方美术馆里的经典名作,如梵高的炽烈、莫奈的朦胧、塞尚的结构,并未让他迷失于形式技巧,反而促使他重新审视中国绘画的独特价值。在比利时的布鲁日,他凝视运河边的光影变幻,却联想到太湖石的“皱漏瘦透”;在荷兰的风车田,他观察色块的分割组合,却想起八大山人花鸟的虚实布局。这种双向的观照,使他的画作既保持着中国笔墨的书写性,又暗含西方绘画的色彩构成意识。如其《漓江晴岚图》,以传统水墨勾勒山形,却在江面与天空大胆运用孔雀蓝与赭石的撞色,营造出既有东方诗意又具现代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
更重要的是,这种跨文化的游历并未消解他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反而强化了他对“变法”的理解:真正的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传统中发现新的可能。他笔下的荷花,既有徐渭的狂放,又有莫奈的朦胧;他的山水构图,常打破传统“三远法”的限制,引入焦点透视的局部特写,却又通过笔墨的流动感保持着中国绘画特有的时空观。这种“以中为本,以西为用”的探索,使他的作品在国际展览中既能引发文化共鸣,又不失鲜明的民族身份。
三、从“求变”到“变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
王星乐的艺术生涯,始终贯穿着“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不变的是对笔墨精神的坚守,是对文人画“诗书画印”一体传统的尊重;变的是题材、技法与视觉语言的不断革新。这种变法不是心血来潮的实验,而是基于深厚传统功底的自然生发,是对时代审美需求的积极回应。
在题材上,他突破传统山水画的“高士图”模式,将现代生活场景融入创作。《都市晨曲》系列中,高楼大厦与传统亭台并置,晨练的老人与通勤的白领共现,通过水墨的写意手法消解了现代建筑的生硬感,赋予都市空间以人文温度。这种题材的拓展,既源于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亦得益于西方现实主义绘画的启发,但又不同于照相写实主义,而是通过提炼、概括,抓住物象的精神特质。
技法上的创新更见匠心。他借鉴石齐的“色墨融合”技法,在重彩山水画中大胆使用矿物颜料,使画面呈现出斑驳厚重的质感,如《金秋太行》中,朱砂与石青的碰撞营造出秋山的绚烂与沧桑;同时,他又将齐辛民的“没骨花鸟”技法融入创作,使花卉蔬果在水墨淋漓中展现出勃勃生机。在《荷香十里》中,荷叶以泼墨写出,荷花则用没骨法点染,辅以金粉勾勒花蕊,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在此达成微妙平衡。
这种变法的背后,是他对“艺术当随时代”的深刻理解。在四次出版的个人画集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他从早期偏于传统到中期探索融合、再到近年形成个人风格的轨迹。每一次转变都伴随着对自我的突破,却又始终保持着对“中国性”的坚守。正如他所言:“西方艺术是一面镜子,让我看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传统经典是一根脐带,让我始终与文化母体相连。”这种清醒的认知,使他的创新避免了盲目跟风,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底气。
四、人格之光:在艺术共同体中践行君子之道
王星乐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画作本身,更在于他作为艺术共同体建设者的担当。他乐于助人的品格,在业内有口皆碑:对后辈画家,他毫无保留地分享创作经验;对基层艺术机构,他多次捐赠作品支持公益事业;对传统文化传承,他积极参与高校讲座与社区美育。这种“君子之风”,恰是中国文人画传统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当代实践。
在湖南省诗书画艺术院、香港职业书画家协会等机构的任职经历,使他有机会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群体发展。他发起的“湖湘艺术名家进校园”活动,让传统绘画走进中小学课堂,培养了大批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在云南拙然书画苑、神州阳光书画院等担任顾问期间,他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挖掘民间艺术资源,推动民族文化与主流艺术的融合。这种实践,打破了传统画家“闭门造车”的模式,展现了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更可贵的是他的“浩然正气”体现在对艺术市场乱象的抵制。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他坚持以作品说话,拒绝无意义的商业炒作,始终坚守艺术性和人民性,为人民大众创作,常惠赠作品与人。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与其画作中传递的精神境界形成内在统一。正如他笔下的青松,无论风雪如何,始终保持挺拔姿态——这既是自然物象的写照,更是其人格的自我期许。
五、超越技法:在诗性境界中抵达艺术本真
当我们超越具体的技法分析,会发现王星乐画作的真正魅力在于其营造的诗性境界。这种境界,是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哲学具象化,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审美呈现,亦是现代人心目中对精神家园的向往。他的山水,从不单纯是自然景观的再现,而是心灵图景的投射:或层峦叠嶂如胸中丘壑,或烟江浩渺似人生征途,或茅檐低小见田园之思。
在《太行积雪图》中,皑皑白雪覆盖的群峰间,一条蜿蜒小径通向山坳里的村落,几缕炊烟在冷色调的画面中升起,既见自然之壮美,亦含人间之温情;《秋荷听雨图》里,残荷偃仰于水面,雨滴在荷叶上形成大小不一的墨斑,看似萧索却蕴含生命轮回的哲思。这些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们超越了视觉愉悦,成为引发观者情感共鸣与哲学思考的媒介。
这种诗性境界的达成,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他不仅精于绘画,亦工诗词书法,其画作题跋常自撰诗句,将文学意境融入视觉表达。如《黄山松云》题曰:“千峰万壑入画图,松骨云魂气自殊。莫向险中寻捷径,人间正道是征途。”诗画互释,使作品获得了超越画面的精神深度。
结语:在时代坐标中锚定艺术的精神航向
王星乐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中国绘画的独特样本:他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找平衡,在本土与国际的对话中坚守根脉,在艺术创作与人格修炼中达成统一。他的画作是流动的精神图谱,记录着一位艺术家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他的人生是鲜活的艺术注脚,诠释着“画品即人品”的古老命题。 在这个技术至上、信息爆炸的时代,艺术容易沦为视觉消费的工具,而王老师的创作却让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的本质——它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心灵的映照;不仅是个人的表达,更是时代精神的载体。
当他带着浩然正气游走于山水之间,当他以开放胸怀吸纳中西艺术精华,当他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递给后辈,他早已超越了“画家”的单一身份,成为一位文化的传承者、精神的守望者。或许,我们可以用他画作中的意象来形容其艺术境界:那是一片既植根于深厚沃土,又沐浴着多元阳光的园林,每一棵树木都保持着自然的姿态,每一朵花开都散发着独特的芬芳。在这里,传统与创新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共生的整体;东方与西方不是割裂的存在,而是对话的伙伴。
王星乐用数十年的耕耘证明,真正的艺术变法,始于对传统的深悟,成于对时代的洞察,终于对人性的观照。当我们凝视他的画作,看到的不仅是笔墨的精妙、色彩的绚烂,更是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理想的忠诚,对生命境界的追求——这种追求,如同他笔下的山水,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浩然正气与蓬勃生机。
(作者简介:王海东,男,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